错位的“战场”:孙中山与胡适的“新文化运动”The Disjoint “Battlefield”: Sun Yat-sen and Hu Shih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周月峰;
摘要(Abstract):
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他对新文化运动更多是造势与借势。五四学生运动后,孙中山以自己的方式将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其革命方略中。他在1920年所使用的"新文化运动"一词也有其特定含义,强调民众动员,倾向借宣传以取得革命成功,相对并不看重反传统、欧化或白话文等,与胡适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侧重不同,实各有抱怀,处于错位的"战场"。在后续的历史记忆中,胡适等五四当事人和国民党人多从新的历史现实出发,重新叙述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建构了孙中山的历史形象。
关键词(KeyWords): 孙中山;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叙述;胡适;历史记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四川大学学派培育项目”资助
作者(Author): 周月峰;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本文使用“新文化运动”时,如无特别说明或加双引号,则是在一般的、广义的和宽泛的意义上指代五四前后的新思潮与革新运动;在强调其词汇的一面或特定群体的新文化运动意涵时,则加双引号以为区别。
- (1)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920年1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9~210页。此函最早或发表于《中山丛书》(上海:太平洋书店,1926年5月)。此后,该文又收入《中山全书》(上海:新文化书社,1927年)、《孙文全集》(上海:卿云图书公司,1928年)、《孙中山全书》(上海:广益书局,1929年)等。
- (2)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年11月,原载《新月》第2卷6、7号合刊,署1929年9月10日,实际晚出),收入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2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48页;胡适:《纪念“五四”》(1935年4月29日)、《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1960年5月4日),《胡适全集》第22卷,第276、806~807页。
- (3)林家有:《关于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态度的探讨--兼论孙中山与陈独秀文化思想的异同》,广州:《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年第5期;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北京:《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 (4)(38)(46)(50)(51)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年11月),《胡适全集》第21卷,第443~444、442~443、444、445~446、446页。
- (5)(42)曹聚仁:《文坛五十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10~111、111页。
- (6)关于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相关研究,可参见林蕴石:《孙中山先生与新文化运动》,台北:《近代中国》,第37期,1983年10月;王晓秋:《孙中山与北京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黄振位:《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耿云志:《孙中山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 (7)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陈永明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第327页;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9年,第25页。故有学者指出“孙中山对五四运动可谓爱恨交加”,他“同情、支持、指导学生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而对反传统、张个性自由的新文化运动总体上则持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强调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和中华道德的普遍价值”,是“辩证的评价”。董德福:《孙中山与五四运动关系辨正》,广州:《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
- (8)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10月),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第1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05页。
- (9)胡适:《我的歧路》(1922年6月16日),《胡适全集》第2卷,第467页。
- (10)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10月-12月)、《“五四纪念日”感言》(1920年5月4日),《梁启超全集》第10卷,第87、194页。
- (11)(张)东荪:《第三种文明》,上海:《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1、2合期,1919年9月15日,第4页。
- (12)蒋梦麟:《社会运动与教育》(1920年2月20日),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7页。
- (13)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 (14)孙中山:《复廖凤书函》(1919年8月28日)、《在上海青年会的演说》(1919年10月8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03、124~126页。
- (15)于右任:《自三原上孙中山先生书》(1919年8月7日),刘永平编:《于右任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5页;孙中山:《复于右任函》(1919年9月1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06页。
- (16)(23)(24)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卷,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第72、70、70~71页。
- (17)孙中山:《复蔡冰若函》(1919年6月18日)、《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920年1月29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66、209~210页。
- (18)本段及以下两段引文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卷,第72~76页。
- (19)许德珩:《许德珩回忆录:为了民主与科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 (20)(71)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9页。
- (21)孙中山:《在广州对国民党员的演说》(1923年12月30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568页。
- (22)左舜生:《从“五四”谈到国难》,上海:《国论》,第1卷第11期,1936年5月20日,第11~12页。后来有研究者以孙中山这一段话,指出孙在五四运动后“认识了群众,认识了群众的力量”。吕芳上也说当时孙中山的举措是“显示了他对群众力量的体认,也表示了他对宣传力量的重视”。周哲:《孙中山》,香港:新中国书局,1949年,第46页;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第31页。
- (25)俞秀松:《给骆致襄的信》(1920年4月4日),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俞秀松纪念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施)存统:《回头看二十二年来的我》(续),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9月24日,第4张第3版。
- (26)胡适:《五四运动纪念》(1928年5月10、11日)、《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年11月),《胡适全集》第21卷,第370~371、449页。
- (27)《胡适口述自传》,《胡适全集》第18卷,第347~348页。
- (28)(63)(66)胡适:《“五四”的第二十八周年》(1947年5月4日),《胡适全集》第22卷,第673页。
- (29)《我们的宣言》,上海:《时事新报》,1920年1月1日,第2张第1版。
- (30)常乃惪后来说,在1915年前后“梁启超一派主张政治无望,应该从改良社会根本做起”。与之相对的,当时还有另一种思路,“章士钊在东京办《甲寅》杂志,便反对他的主张,仍主张先解决政治问题。孙文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也算是与这种态度一致”。常乃惪:《中国文化小史》,北京:中华书局,1928年,第173~174页。
- (31)关于“真信者”与“半信者”的讨论,可参见王汎森:《五四历史的两条线索》,《启蒙是连续的吗?》,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55~88页。
- (32)周月峰:《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一词的流行与早期含义演变》,北京:《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1期。
- (33)具体内容为:“(一)新文化运动,是继续五四运动,传播新文化,于全国国民的作用。其进行方向,在唤醒国民,改良社会,发展个人,增进学术,使我国社会日就进化,共和国体日形巩固。(二)新文化运动,要文化普及于大多数之国民,不以一阶级一团体为限(例如推广注音字母,传播白话文,设立义务学校,演讲团都是这个意思)。(三)新文化运动是以自由思想创造能力,来批评改造建设新生活(例如现在各种新生活出版物)。(四)新文化运动是谋永远及基本的改革与建设,是要谋全国彻底觉悟。继续现在的新运动,从基本上着想,使之永远进步也。(五)新文化运动,要全国国民改换旧时小的人生观,而创造大的人生观,使生活日就发展(例如从家族的生活到社会的生活)。(六)新文化运动,是一种社会运动,国民运动,学术思想运动。”这一解释广被转载,可参见《演说竞进会演题之解释》,上海:《申报》,1919年11月2日,第10版;《文化教育会运动演讲》,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11月2日,第10版;《江苏·新文化运动解释》,天津:《大公报》,1919年11月5日,第2张第7版。
- (34)(47)夏康农:《论五四运动的中心性质--究竟是“社会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1948年5月4日),《现代教育丛刊》第2辑,1948年5月25日,第8~9、8页。
- (35)桑兵甚至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国民党、江苏教育会联手发动,以延续五四风潮冲击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未竟之业,用文化运动的形式推动国民革命的社会运动。”桑兵:《〈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上海:《学术月刊》,2020年第5期。
- (36)戴季陶:《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原》(1919年9月1日)、《国家主义之破产与社会的革命》(1920年4月25日),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989、1203页。
- (37)正厂:《文化运动底反动》,上海:《中国青年》,第1卷第17期,1924年2月9日,第14页。
- (39)蒋介石日记1919年8月24日条,转引自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1册,台北:“国史馆”,2014年,第101页。在1919年,他一边“阅《新潮》、《新青年》、《东方杂志》,揣摩风气”,一边读《新村记》《易卜生记》《俄国革命记》等书,跟踪新思潮。1920年1月1日,除习俄语、英语外,“研究新思潮”亦列入其全年的学课计划。那几年中,也曾阅读《杜威讲演集》《马克斯经济学说》《马克斯学说概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传》《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等书。参见王奇生:《蒋介石的阅读史》,北京:《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4期。
- (40)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4页。
- (41)孙中山:《批刘焕藜函》(1919年7月8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82页。
- (43)胡适:《提高与普及》(1920年9月17日演讲),《胡适全集》第20卷,第66~69页;《蒋梦麟总务长演说词》(1920年9月11日),《蒋梦麟教育论著选》,第202页。
- (44)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年11月),《胡适全集》第21卷,第440、444页。
- (45)本段与下一段引文见胡适:《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1960年5月4日),《胡适全集》第22卷,第806~807页;《胡适口述自传》,《胡适全集》第18卷,第347~348页。
- (48)曹聚仁:《文坛五十年》,第162、165页。
- (49)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第327页。耿云志也注意到孙中山是“作为政治家、革命领袖,为寻求革命救国的途径,在屡经挫折之后,潜心反思,希望得一种新思想、新精神以武装同志,谋求重振革命事业”。耿云志:《孙中山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 (52)蒋介石:《双十节告同胞书》,南京:《中央周刊》,第71期,1929年10月14日,第13页。
- (53)叶楚伧:《由党的力行来挽回风气》,南京:《中央周刊》,第71期,1929年10月14日,第14页。
- (54)总裁(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武汉:《新湖北教育》,第1卷第2期,1941年11月10日,第13~14页。
- (55)贺衷寒讲、雷雨田记:《新生活运动之意义》上海:《中国革命》,第3卷第9期,1934年3月10日,第20页。
- (56)戴季陶:《三民主义演讲》(1925年),《戴季陶集》,上海:三民公司,1929年,第78页。
- (57)蒋介石:《军队教育的要旨》(1934年9月10日出席军官团总理纪念周训词),《庐山训练集(精神教育第3集)》,出版者出版年份不详,第382页。
- (58)蒋介石:《总理遗教》(1935年9月14日在峨眉军训团讲),重庆:青年书店,1939年,第175~176、178页。
- (59)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年11月),《胡适全集》第21卷,第438、448页。
- (60)蒋镜芙编:《新中华社会课本》第7册,上海:新国民图书社,1929年,第23页。这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科书的普遍观点,例如,另有教科书提到,“孙中山先生以为这些旧道德就是民族精神,不但不应该放弃,并且应该极力求其发扬光大”。(储炜编:《高小社会课本公民编教学法》第1册,上海:北新书局,1934年,第46页)。
- (61)关于胡适与国民政府在此一时期的关系,可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修订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28~346页。
- (62)胡适:《五四运动纪念》(1928年5月4日)、《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年11月),《胡适全集》第21卷,第369~370、437、448~450页。
- (64)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注释,见《胡适全集》第18卷,第365页。
- (65)吴相湘:《中山先生敬重胡适教授--胡适与中国国民党之一》,台北:《传记文学》,第52卷第5期,1988年5月,第67页。
- (67)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年11月),《胡适全集》第21卷,第445页;胡适:《再论信心与反省》(1934年6月),《胡适全集》第4卷,第507~508页;胡适:《致王重民》(1944年9月17日),《胡适全集》第25卷,第122页。
- (68)胡适日记1929年4月27日条,《胡适全集》第31卷,第371页。
- (69)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年11月),《胡适全集》第21卷,第446~447、443页。
- (70)(73)《吴稚晖先生来信》,北京:《晨报副刊》,1923年10月15日,第2版。
- (72)周月峰:《另一场新文化运动--梁启超诸人的文化努力与五四思想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9年9月号(总第105期)。
- (74)《胡适致陈独秀(稿)》(约1920年底或1921年初),《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87~88页。
- (75)胡适:《再论信心与反省》(1934年6月),《胡适全集》第4卷,第507~508页。正如周策纵所说:“孙中山的这种矛盾态度,导致了后来国民党内部关于这场运动的争论和分歧。其中进步的、自由主义的一派以及那些参与过运动的国民党党员,或多或少持与上文所述自由主义者类似的观点。……另一派是保守派,这些人特别是那些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要么从整体上贬低这场运动,要么批判其对民族遗产的破坏。”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第327页。
- (76)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序”,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