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马赛克照片世界:当代真实的社会建构形式World as Photomosaic: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Reality
郑作彧;
摘要(Abstract):
诸如"后真相""另类真实"等等今天流行的词汇,都标明一件事,即当代的社会真实,已经有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建构形式。若我们以伯格和卢克曼的经典著作《真实的社会建构》作为基础来进行比较,那么会发现当代社会的真实的建构模式有两个重要特质。第一,因为学校教育系统,使得我们的"所知"先于我们的"体验",甚至所知引导了体验。第二,在数字网络社交媒体的回声室效应下,更多所知并不会构成更立体的事件全貌,而只是扩展成更广的马赛克平面。于是,当代社会的真实,变成了由许多缺乏体验的零碎所知所拼出来的一幅平面的马赛克照片(photomosaic)。这也开启了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我们的这个马赛克照片世界,是否会带来当代特有的生活世界危机?
关键词(KeyWords): 真实;《真实的社会建构》;现象学社会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郑作彧;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看Definition of Post-truth Adjective from 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post-truth?q=post-truth,2020年8月8日查阅。
- (2)[英]麦当纳:《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操弄、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林丽雪、叶织茵译,台北:三采文化,2008年。
- (3)参阅[美]麦金泰尔:《后真相:真相已无关紧要,我们要如何分辨真假》,王惟芬译,台北:时报出版社,2019年。
- (4)众所皆知,reality有“真实”的意思。而伯格和卢克曼这本书口碑相当好的较新中译,则将reality译为“现实”。至于这本书所仰赖的哲学理论基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里头的reality则常按照哲学的思路译为“实在”。不过,因为舒茨特殊的生命历程,让他的作品一开始用德文写,后来流亡美国开始用英文写,之后他的遗稿又由卢克曼整理、翻译回德文,所以在“翻来译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舒茨在英文作品里的“reality”,在德文里同时指称“Realit?t”和“Wirklichkeit”,而且可以看出舒茨认为这两个词汇的差别不大,可以互换。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舒茨用英文写的“On Multiple Realities”。这篇文章由卢克曼整理并翻译回德文,成为“Strukturen der Lebenswelt”这本书的第二章(Alfred Schütz,Collected Papers,I.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Haag:Martinus Nijhoff,1982;Alfred Schütz and Thomas Luckmann,Strukturen der Lebenswelt,Konstanz:UVK,2003)。比较这两个版本,就可以清楚看到原先英文稿里的reality被翻译回德文的情况。而“Wirklichkeit”并不太有哲学的“实在”的意思,而更多就是“现实”或“真实”的意思。因此,可见不论是舒茨,还是同样出身自德语系国家、直接受教于舒茨的伯格和卢克曼,他们提到的“reality”都不太是哲学意义上的“实在”之意。伯格和卢克曼这本书的较新中译将reality译为“现实”,有时也将这个词的形容词“real”译成“真实的”,是完全没问题的。但由于本文为了和如“后真相”或“另类真实”等当代事件相连结,因此将reality统一译为“真实”。不过本文所谓的“真实”根本上和“现实”的意思没有太大差异。当然,本文稍后还是会尝试给出本文对这个词的明确定义。
- (5)虽然本文在这里提到“以往的真实的社会建构形式”,但本文当然并没有认为过去的真实建构形式都是同一个样子。本文此处的立场是,伯格和卢克曼描述了一个在他们那个时候被认为是“照理来说”的真实的社会建构形式,这个形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假设它存在于今天的情况之前,且与今天的情况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可以把它拿来与今天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突显出今天的真实的社会建构形式的特质。也就是说,此处的“以往”只是与“当今”相较而来的相对概念,而不是意指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 (6) Peter L.Berger,Adventures of an Accidental Sociologist:How to Explain the World Without Becoming a Bore,New York:Prometheus Books,2011,p.43.
- (7)(9)(11)(13)(14)(15)[美]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吴肃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64,79、161,174,171,151,161页。
- (8)不过,伯格和卢克曼虽然在该书开头对“知识社会学”的各相关文献进行了还算完整的综述,让他们的这本知识社会学研究仿佛坐落在这个社会学次领域的某个前沿位置,而且这本书的确后来也成为知识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但他们自己的知识社会学其实与一般的知识社会学不太一样,他们也在该书前言第一句就明确指出自己要提出的是一套“自成体系”(意思就是“他们自己特有的”)、不同于主流的知识社会学。被认为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学”一词的舍勒(Max Scheler),主要是与孔德(August Comte)对话,指出孔德将神学、哲学、科学视为人类知识的进化三阶段是错误的,这三种其实是在当代社会仍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交织着的不同主要知识类型。也就是说,他要探讨的是孔德意义下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Max Scheler,Die Wissensformen und die Gesellschaft.Probleme einer Soziologie des Wissens.Erkenntnis und Arbeit.Eine Studieüber Wert und Grenzen des Pragmatischen Princips in der Erkenntnis der Welt,Leipzig:Der Neue-Geist Verlag,1926)。而另一位“知识社会学之父”曼海姆(Karl Mannheim)则指出,知识的产生需有相应的社会条件,因此我们应可考察各种系统性的概念体系(亦即知识,特别是专门知识)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这也是今天普遍所认为的知识社会学的内涵(Karl Mannheim,Wissenssoziologie:Auswahl aus dem Werk,Berlin:Luchterhand,1964)。但伯格和卢克曼要讨论的,与其说是“知识”(即系统性的概念体系),更不如说是人们在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所知”,尤其是平常不会意识到、但可以通过反思讲出些理由的仪式或习惯。虽然他们也提到“知识”,但那在他们的书中是次要的,是在他们所谓的次级社会化阶段中才获得的、但不稳定且可以轻易抛弃掉的东西。伯格和卢克曼也不是要提出一个引导经验研究的纲领(如舍勒和曼海姆所做的那样),而是要理论性地分析“所知”的构成原理,亦即试图提出一套足以综合各种经验研究结果的理论。所以,尽管伯格和卢克曼在知识社会学的文献综述上追溯到了舍勒和曼海姆,但其实他们要谈的事,与舍勒和曼海姆没有太大的继承关系,也与一般的知识社会学研究颇为不同。另外,本文此处也需要先顺便交代、以免造成误会的是,本文不是在讨论社会真实,而是在讨论真实的社会建构形式;所以本文后半部的讨论也没有要说当代社会的真实变了,而是说当代社会的真实的社会建构形式在某些环节有当代的特质,所以我们对于社会真实的所知的建立方式有不同于以往之处。以此而言,本文也是一份伯格和卢克曼意义上知识社会学研究。
- (10)参阅郑作彧:《齐美尔的自由理论──以关系主义为主轴的诠释》,北京:《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3期,第96~122页。
- (12)参阅郑作彧:《承认的社会构成》,上海:《社会》,2018年第4期,第180~211页。
- (16)罗朝明:《现象学社会学的生命历程》,上海:《社会》,2019年第4期,第154~185页;孙飞宇:《方法论与生活世界--舒茨主体间性理论再讨论》,上海:《社会》,2013年第1期,第38~74页。
- (17)也有学者认为,完全只将现象学社会学用在社会原理的经验分析,而对其最初在方法论方面的努力几乎只字未提,其实也是伯格和卢克曼这本书的一项令人失望的缺失(Thomas S.Eberle,“A New Paradigm for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fter 25 Years,”Schweizerische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vol.18,no.2 (October 1992),p.497)。这究竟是缺失、还是一种专注在某主题上的转化创新,见仁见智。不过也因为本文主要基于伯格和卢克曼的研究,因此以下对现象学社会学的讨论,也仅着重在与《真实的社会建构》这本书有关的范畴,而不拟进行全面的讨论。
- (18)[美]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高秉江、张建华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 (19) Husserl,Edmund,Die Idee der Ph?nomenologie.Fünf Vorlesungen,Haag:Martinus Nijhoff,1973.
- (20)Schütz,Alfred,Collected Papers,I.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Haag:Martinus Nijhoff,1982,p.126.
- (21)(22)(24)(26)[美]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2、94、69、210页。
- (23)Thomas S.Eberle,1992,“A New Paradigm for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fter 25 Years,”Schweizerische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vol.18,no.2 (October 1992),p.497;Hector Vera,2016,“Rebuilding a Classic: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t 50,”Cultural Sociology,vol.10,no.1 (February 2016),p.7.
- (25)Alfred Schütz,Collected Papers,I.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Haag:Martinus Nijhoff,1982,p.208.
- (27)Alfred Schütz and Thomas Luckmann,Strukturen der Lebenswelt,Konstanz:UVK,2003,p.315.
- (28)参阅Alfred Schütz and Thomas Luckmann,Strukturen der Lebenswelt,Konstanz:UVK,2003,p.216.
- (29)参阅孙飞宇:《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进一步发展浅析》,黑龙江:《学术交流》,2017年第1期,第137页。
- (30)郑作彧、胡珊:《生命历程的制度化:欧陆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北京:《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214~241页。
- (31)Philippe Ariés,Geschichte der Kindheit,München:Carl Hanser Verlag,1975.
- (32)关于推论与归纳出这三个学校教育系统基本要素的论证过程,详见郑作彧:《生命时间的结构性》,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99~106页;胡珊、郑作彧:《生命历程青年阶段的父辈嵌染》,北京:《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第5~13页。
- (33)Marlis Buchmann,The Script of Life in Modern Socie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 (34)胡珊、郑作彧:《生命历程青年阶段的父辈嵌染》,北京:《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第5~13页。
- (35)[法]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 (36)[法]布迪厄:《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66页。
- (37) Niklas Luhmann,Die Realit?t der Massenmedien,Wiesbaden: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1995.
- (38)参阅Nicholas Abercrombie and Brain J.Longhurst,Audiences: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London:Sage,1998.
- (39)Hanna Adoni and Sherrill Mane,“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11,no.3 (July 1984),pp.323-340.
- (40) Jean Baudrillard,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London:Sage,1993;Jean Baudrillard,Simulacra and Simulation,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 (41)[美]帕理泽:《搜寻引擎没告诉你的事》,宋瑛堂译,台北:左岸文化,2013年。
- (42)Brooke E.Auxier and Jessica Vitak,“Factors Motivating Customization and Echo Chamber Creation Within Digital News Environments,”Social Media+Society,vol.5,no.2 (May 2019),pp.1-13;Elizabeth Dubois and Grant Blank“The Echo Chamber Is Overstated: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olitical Interest and Diverse Media,”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vol.21,no.5 (January 2018),pp.729-745.
- (43)Gerhard Schulze,Die Erlebnisgesellschaft:Kultursoziologieder Gegenwart,Frankfurtam Main:Campus,2005.
- (44)参阅Georg Simmel,“Die Mode,”in Georg Simmel,ed.,Philosophische Kultur Gesammelte Essais,Leipzig:Julius Klinkhardt,1911,pp.29-64;[德]莱克维茨:《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巩婕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 (45)参阅Hanna Adoni and Sherrill Mane,“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11,no.3 (July 1984),pp.323-340.
- (46)参阅[美]索思威克:《走向信息网络社会美国有线电视50年》,吴贤纶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 (47)Steve G.Hoffman,“The Practical Use of Other Realities:Taking Berger and Luckmann into the Wild,”Cultural Sociology,vol.10,no.1 (February 2016),pp.109-124.
- (48)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真实的社会建构》一出版就成为社会学人必读经典至今,但奇怪的是──连卢克曼自己都抱怨过──大家一直以来就只是读和引用这本书,却很少真的认真研究、延伸与翻新这本书的命题,即便这本书的一些命题随着社会变迁其实的确也需要重新看待了。对此的详细讨论,可参阅:Alan Sica,“Social Construction as Fantasy:Reconsidering Peter 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fter 50 years,”Cultural Sociology,vol.10,no.1 (February 2016),pp.37-52.
- (49)胡塞尔指的主要是自然科学,但也许他的说法在今天也很适用于社会学了。
- (50)[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 (51) Jürgen Habermas,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Bd.2,Zur Kritik der funktionalistischen Vernunft,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