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建构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知识架构The Knowledge Framework of the Sinicized Marxist Literary Theories Constructed by the State-compiled Textbooks
李勇;
摘要(Abstract):
从以群和蔡仪分别主编的文学理论统编教材所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统计看,以群的教材引用最多的是《共产党宣言》,而蔡仪的教材引用最多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它们都是属于论述外部规律的文献,而论述文学创作、作品和鉴赏这些内部规律的文献则少了很多。两部教材都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政治和知识的框架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摄中外非马克思主义文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中国文学经验,从而建立了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发展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和鉴赏批评论为基本架构的文学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文学本质论。其中反映论、意识形态论和政治工具论属于外部规律,形象特征论和语言艺术论属于内部规律,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达到了辩证统一。
关键词(KeyWords): 统编教材;以群;蔡仪;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架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项目号17ZDA26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李勇;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支宇:《对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的社会学反思》,北京:《文艺研究》,2008年9期。
- (2)(3)(4)(5)(6)(7)(8)(11)(16)(17)(24)(26)(27)(28)(33)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4~15、16、38、39、21、22~23、23~24、80、52~53、47、55、145、146、211、286页。
- (9)(10)(12)(13)(14)(15)(18)(19)(29)蔡仪主编:《文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40、40、46、47、48、52、4、13~14、274页。
- (20)(21)(22)(23)(25)(30)周扬:《周扬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231、231~232、234、245、241、256页。
- (31)支宇也认为“《文学的基本原理》则突破了这种三个部分的苏联模式,这主要表现为‘创作论’和‘鉴赏论批评论’的凸显。”支宇:《对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的社会学反思》,北京:《文艺研究》,2008年第9期。
- (32)张法:《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北京:《文艺研究》,2006年9期。
- (34)王家发认为:“所谓‘仿苏’体系,就是仿照苏联的文学理论教材的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艺理论教材体系。”“60年代初,以群主编的《文学原理》(原文如此--引者)问世,70年代末出版了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80年代初由14院校协作编写的《文学概论基础》付梓使用。这三本教材分别是60、70、80年代的同类文学理论教材中的代表作……我们仍然称它们(和它们同时代同类的文学理论教材)是‘仿苏’体系的文艺理论教材,是成熟了的定位了的‘仿苏’体系的文学理论教材。”王家发:《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体系建设的问题与思考》,长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 (35)李珺平认为:“这两本教材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主要是,‘左’的内容没有清理,反而增强了‘阶级论’色彩,而文学本质、文学作品分析、文学发展过程探讨几无深入,似乎只是苏式教材打乱后的重新编排。”李珺平:《文艺学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思考》,北京:《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张旭春也认为:“从总体上看,这个提纲是西方模式(如1920年代所出版的温切斯特、哈德森以及日本人本间久雄等人的著作)、《文心雕龙》模式、苏联模式以及周扬个人独创的混合产物”。张旭春:《〈文学概论〉:周扬与蔡仪》,长春:《文艺争鸣》,2011年5期。
- (36)包括: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二、艺术形象及其具体性和概括性,三、艺术中的典型问题,四、文学的美学意义,五、形象性和艺术性,六、文学的党性,七、文学的人民性,八、文学的爱国主义性,九、艺术、历史性和全人类性的问题,十、构成形象的方法和各种不同历史类型,十一、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
- (37)(38)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下册,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第519、518页。